在農產品產后收購、儲藏、保鮮、運輸環(huán)節(jié),防腐劑、保鮮劑、添加劑(以下簡稱“三劑”)的使用,可有效地減少農產品的產后損失,但近年來媒體對其頻繁曝光也讓消費者無形中對“三劑”產生了擔憂和誤解。
那么農產品“三劑”究竟有哪些?在農業(yè)生產中是否必須使用?使用了“三劑”的農產品是否安全?“三劑”安全如何監(jiān)管?
1、農產品“三劑”有哪些?
農產品“三劑”是指保鮮劑、防腐劑和添加劑?!掇r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中對農產品“三劑”進行了明確定義:
保鮮劑是指保持農產品新鮮品質,減少流通損失,延長儲存時間的人工合成物質或天然物質。如新鮮水果中的乙烯吸收及抑制劑、被膜保鮮劑等。
防腐劑是指防止農產品腐爛變質的人工合成化學物質或者天然物質。如原糧中的防霉劑雙乙酸鈉、柑橘中的殺菌劑咪鮮胺和噻菌靈、新鮮水果和食用菌中防腐劑亞硫酸鹽等。
添加劑是指為改善農產品品質及加工性能加入的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或天然物質。
2、“三劑”是否非用不可?
農產品作為鮮活產品,衰老、腐敗、霉變、品質下降等產后損失是必然的,儲運時間越長、環(huán)境溫度越高,損失越大。
在我國,農產品呈現(xiàn)“區(qū)域集中生產、全國跨區(qū)流通”的局面,已形成“南品北運”“北品南運”“西品東運”的農產品產后長距離流通格局,超過50%的農產品需要跨省流通;而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卻只有5%、15%、23%,農產品產后損失很大,其中果蔬、肉類、水產品產后腐損率分別達到2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超過1000億元。
為了減少產后農產品損失、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三劑”的合理使用在現(xiàn)階段農業(yè)產業(yè)鏈條中必不可少。
這些“三劑”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延長農產品的儲藏期,有效避免微生物的滋生,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可以滿足消費者對于品種更豐富、質量更高、營養(yǎng)更好農產品的追求。
3、使用“三劑”安全嗎?
消費者對“三劑”的擔憂和誤解,多來源于對生產的不了解,以及對合理使用和違法添加概念的混淆。
所謂合理使用,即是在合理的產品范圍和濃度范圍內使用“三劑”??茖W表明,“劑量決定毒性”,國家標準中,對可在農產品中作為“三劑”使用的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的種類、使用范圍、用法用量均有明確的規(guī)定,是農業(yè)農村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等部門經過嚴格試驗和風險評估程序確定的。
對于新的“三劑”產品,農業(yè)農村部也建立了風險評估實驗室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和安全性評價。只要按國家標準要求,合理使用“三劑”的產品,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而一些不法商販為牟取非法利益,在農產品中使用非法添加物,如在臍橙中使用染色劑,在畜禽產品中注水、注膠以增加產品的重量等,均屬于違法添加,不屬于“三劑”合理使用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