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來,牛蛙養(yǎng)殖業(yè)曾在我國幾度興衰,究其原因,主要是牛蛙的飼料及疾病防治問題未解決。近年來這一情況有了很大改變,下面我們就談談這個話題。
一、牛蛙飼料的需求規(guī)律
牛蛙的餌料在蝌蚪期和幼蛙、成蛙期有所差異。仔蝌蚪攝取從卵中帶來的營養(yǎng),5-6天后,已成為雜食性動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為食,也喜食煮熟的蛋黃、絞碎的魚肉、動物肉及其內臟和蠅蛆等;孵化后50-60天,可食煮熟的土豆、甘薯、米糠、各種餅類及豆腐渣等植物性食物。
變態(tài)后的幼蛙到成蛙轉為肉食性,喜食活餌。幼蛙階段的主要餌料是蛆、蚯蚓、魚苗、小泥鰍等,隨個體的增長,逐步捕食較大的昆蟲等動物性餌料。死餌(不活動的靜態(tài)餌料)必須馴化使其養(yǎng)成習慣,否則一般不食,有的情愿餓死。
二、好的牛蛙飼料標準
①根據(jù)牛蛙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yǎng)需求特點配制系列飼料;
②飼料在水中穩(wěn)定性要高,一般要漂浮10小時以上,因幼蛙、成蛙是跳起捕食的;
③在飼料中加入抗病添加劑,能預防爛皮病、腸胃炎病、肝病及其他因投喂單一商品飼料而引起的各類營養(yǎng)缺乏癥等。
二、牛蛙養(yǎng)殖中的主要疾病
①車輪蟲病。該病是由原生動物車輪蟲所引起的,常在密度過大、蝌蚪發(fā)育緩慢的池中發(fā)生。病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肉眼觀察,蝌蚪尾部發(fā)白,常浮于水面。
防治方法:一是減少放養(yǎng)密度,擴大蝌蚪活動的水體;二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1.4毫克/升。
②氣泡病。患該病的蝌蚪,身體膨脹,失去平衡能力,在水面仰游,解剖可見腸內充滿氣體。
防治方法:一是高溫期間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可搭棚遮陰降溫;二是撈出患病蝌蚪放于較清涼的水中,用20%的硫酸鎂液澆灑,1-2天后再放入蝌蚪池。
③腸胃炎病。該病是由細菌性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該病發(fā)生快,危害大。蝌蚪腸胃發(fā)炎充血,肛門四周紅腫;幼蛙或成蛙肌體酸軟,無力跳動,可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放養(yǎng)前,蝌蚪池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畝用生石灰75千克;二是除保持水質清新外,每周全池潑灑1次漂白粉,使池水漂白粉含量為1-2毫克/升;三是患病時,可用0.01%-0.05%的食鹽水浸泡。
④紅腿病。該病多發(fā)生于密度過大、水質差的池塘中?;疾∨M艽笸雀共颗c前肢之間的皮膚發(fā)紅,后肢無力,頭部伏地,不吃不動,3-4月后死亡,是牛蛙養(yǎng)殖中最常見最危險的疾病。
防治方法:一是對養(yǎng)蛙池定期進行消毒,以改善水質;二是病蛙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時,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