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fā)酵料堆制。
(1)秸稈預濕。通常開挖一溝槽,內(nèi)襯塑料薄膜.然后往溝里放水并加入1%石灰,放人秸稈并不斷踩踏。浸泡時間1-2小時,待吸足水后撈出,瀝去多余的水分,堆在另處。一般每噸干料應吸進1,5噸水,以秸稈含水量達60%-60%為宜。檢查方法是:抽出幾根麥、稻草,用手絞扭,以能見水滲出為宜。
(2)畜禽糞預濕。一般在平地上進行。先把畜禽糞、餅肥和石膏干拌均勻,然后邊翻拌邊噴入適量殺蟲劑,覆膜24小時后,再用0.5%石灰水將混合料的水分調(diào)節(jié)到手握成團、手開即散的程度(切忌成塊),使含水量達到55%左右。檢查方法是:手抓一把牛糞,用力一捏,以能見水從指縫滲出而不下滴為宜。最后在料周圍噴灑殺蟲劑,蓋好薄膜,轉(zhuǎn)入預堆。
(3)建堆。①場地選擇。要選擇地勢較高,靠近菇棚(房)和水源的地方。地面要求平整、堅實,料堆周圍開好排水溝,防止下雨泡堆,有條件的最好建成磚面或水泥地面。②場地消毒。建堆前,場地要用石灰粉或3%-5%石灰水消毒,必要時可做殺蟲處理。③建堆。先在地上鋪一層30厘米厚的預濕麥稻草(以利底部透氣),草上再鋪一層厚約3厘米的糞,糞上再鋪一層厚約8厘米的麥草,草上再鋪一層厚約3厘米的糞。這樣一層草一層糞逐次上垛,各鋪十層。堆高1.5米左右。整個料堆寬約18米、高1.5米,長度不限,頂部呈龜背形。
(4)翻堆。一次性完成培養(yǎng)料的堆制發(fā)酵的一般翻堆四次。各次的時間間隔為7天、6天、5天、4天、3天。
第一次翻堆:①調(diào)節(jié)水分。通常在翻堆前一天補足水分,待翻堆時再適量調(diào)節(jié)水分。②把所有剩余的氮源加入進去。③把配方中的鈣鎂磷肥和石膏加入進去。④堆溫應達到70-75℃。若過低或過高,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提前翻堆。
第二次翻堆:①適當調(diào)節(jié)水分,切忌過濕,以緊握料,指間可擠出3-4滴水為宜。②把堆寬縮減10厘米,同時在中部每隔1米造個通氣孔(先埋放一根木棒或竹筒,堆后再扒出即成),以利于料堆內(nèi)外空氣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