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土壤結構?
自然界中各種土壤除質地為純砂外,各級土粒很少以單粒狀態(tài)存在,而常常在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團聚成大小、形態(tài)和性質不同的團聚體,這種團聚體稱為土壤結構,或叫土壤結構體。
土壤結構影響著土壤水、肥、氣、熱的供應能力,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種重要物理性質。
二、土壤結構有哪些類型?
土壤結構類型的劃分,主要根據(jù)結構體的大小,外形以及與土壤肥力的關系劃分的。常見的土壤結構有以下幾種類型:
(1)塊狀結構
土粒膠結成塊,近立方體形,其長、寬、高三軸大體近似,邊面不明顯,大的直徑大于10cm,小的直徑為0~10cm,俗稱之為“坷垃”。直徑在5cm以下時為碎塊狀、碎屑狀結構。塊狀結構在土壤質地比較黏重而且缺乏有機質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別是土壤過濕或過干耕作時,最易形成。
(2)核狀結構
結構體長、寬、高三軸大體近似,邊面棱角明顯,較塊狀結構小,大的直徑為10~20mm或稍大,小的直徑為5~10mm,多稱之為“蒜瓣土”。核狀結構一般多以鈣質與鐵質作為膠結劑,在結構面上往往有膠膜出現(xiàn),故常具水穩(wěn)性,在黏重而缺乏有機質的底土層中較多。
(3)柱狀結構
結構體的垂直軸特別發(fā)達,呈立柱狀,棱角明顯有定形者,稱為棱柱狀結構,棱角不明顯無定形者稱為圓柱狀結構,其柱狀橫斷面直徑小于3cm到大于5cm,一些土壤的底土層中常有柱狀結構出現(xiàn),多稱之為“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