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 吃棕子的習俗是怎樣形成的

2021-11-10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中國民間流傳著多種說法,這些傳說又為端午節(jié)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下面我們了解一下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

一、端午節(jié)的來歷

端午節(jié)的來歷

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對國家社稷忠心耿耿,倡導舉賢授能,制定方略使國家富強,主張全力抗擊秦國。他的主張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

楚懷王昏庸無能并且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將屈原貶為庶民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江和湘江流域。

他在流放時間,仍然心系家國,寫下了許多憂國憂民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這些詩作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城,屈原決心追隨自己的國家一起滅亡。五月初五,屈原抱石投進汨羅江而死,這一天也就成了屈原紀念日。

二、端午節(jié)吃棕子的習俗

端午節(jié)的傳說

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震驚了楚國百姓,他們紛紛前往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體。

有些人拿出準備好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給魚蝦食用,免得它們去咬噬屈原的尸體,于是形成了后來端陽吃粽子的習俗。

還有一位老人向江中倒入一壇雄黃酒,想要醉暈蛟龍,不讓蛟龍傷害屈原,于是在端午節(jié),人們還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以后,在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就以龍舟競渡、吃粽子和喝雄黃酒等方式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三、端午節(jié)粽子的做法

端午節(jié)粽子的做法

端午節(jié)吃粽是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的共同習俗。中國人在端午節(jié)前數(shù)日采來箬皮竹葉,用開水煮過洗凈后晾干備用,一般在節(jié)前一兩日裹粽。

裹粽的主料都用糯米,也有很多人家在糯米中摻進臘肉、紅豆、飯豆、棗肉等各種配料,制成白粽、灰水粽、肉絲粽、紅豆粽等,外形有尖角粽、方粽和母子粽,煮熟后留作端午節(jié)早餐食用。

由于中國人裹粽用的都是優(yōu)質糯米,配料齊全,又注意煮粽的火候和外形美觀,打開箬皮后芳香四溢,吃起來味道鮮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除吃粽子外,端午節(jié)的早餐還要吃咸蛋,茶點除花生、葵花子、南瓜子和糖果外,還有面姜和自己炸的糯米油糍等等。到了端午,中國的節(jié)氣就進入了夏天,所以民間有“吃了端午粽,就把寒衣送”的說法。

四、中國人吃棕子的歷史

關于粽子,我國早在春秋時就有記載。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那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

到南北朝時出現(xiàn)雜粽,米中摻和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唐代,粽子形狀出現(xiàn)錐形和菱形。宋朝已有“蜜餞粽”。

元明時期,包裹粽子已用箬葉,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現(xiàn)在,每年五月初五,不但中國百姓家家吃粽,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也有吃粽子的風俗。

與《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 吃棕子的習俗是怎樣形成的》相關的文章:

熱門文章